學游泳,先了解水性和水感
Photographer / Visionpic Net
水性、水感
常聽游泳教練掛在嘴邊
到底重不重要?
身體與水接觸的感覺,統稱為「水感」,直白一點說就是身體在水中時,身體各個部位對水的感知度。
那水性呢?跟水感又有甚麼區別?
這兩個詞之間微妙的差別,我們曾看過教練有一個更好懂的說法。
「一個孩子在水裡玩耍時和朋友來回在水底翻滾,看誰厲害、跳水誰跳得更遠、誰能在水面仰得更久,不管怎麼鬧騰,越玩越放鬆、越玩越熟練,這就是水性。」
「小朋友們開始比劃蹬一下牆壁,看誰能漂得更遠,當大家開始琢磨怎樣能飄得更遠...頭低下去,漂得更遠了一點;雙手伸直,又更遠了一點;出去得同時重心又再往前一點,又漂得更遠了!再能保持平衡的狀態下,雙腿伸直併攏,又漂得更遠......這個感覺就可以理解為水感。」
這樣的說法很接地氣,也難怪有人說水性是天生的、水感是後天習得的;
Photographer / Engin Akyurt
不過問一百個運動員 什麼才是運動中最重要的,
大概有九十九個會告訴你 — 持續有熱情的練習才更重要
就算遇到挫折,還能堅持在水裡不斷撲騰;就算小時候先佔了鋒頭,也不以此為傲。
畢竟,成名與崩壞只差心態上的一瞬間。
一個優秀的運動員需要的素質不僅僅是天賦與訓練,還要在心態上保持定力,在每一場比賽、每一個賽道都表現出穩定的自己;水性與水感訓練貫穿整個游泳運動,只有用心感受、不斷增加對身體與水的理解,才能提高速度。